上一版/ 04 版:副刊 /下一版  [查看本版大图
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
选择其他日期的报纸

老捻匠人的“诗和远方”

新即墨 新闻    时间:2021年04月29日    来源:新即墨
  梁 超
  每年春天渔闲时节,在田横镇栲栳湾沿海的码头,总会出现这样的身影:几个人左手持凿,右手持斧,有节奏地敲打着木船的船体,他们就是沿海渔民都熟悉的捻匠。
  捻匠,是对渔船修漏补缝的一种老行当。过去,渔船都是木质结构,在海水的侵蚀下,船体极易受损。捻匠首先需要在敲打船体的过程中寻找隐形的缝隙和空洞,把旧有的石灰膏、堵塞的淤积物仔细剔除掉,挖出其中发黑腐烂的旧麻绳,然后用小刷子将桐油均匀刷在木缝中,将新麻绳塞进去,涂抹一层新的石灰膏,不留死角。最后,当匠人把每处船缝都捻好后,上一遍桐油,捻船的整个工序才算完成。
  今年55岁的李锡海,是土生土长的岛里人,从事捻匠这一行业已近40个年头,祖辈都是以捻船为生。用他自己的话说,捻匠不仅是个技术活,还是个良心活。“捻匠好比船的医生,需要有耐心,而且要一丝不苟。偌大的船只,哪怕只有针眼大的窟窿也会造成船体漏水,所以安全都掌握在捻匠手里。”一条净吨位40吨的木船,需要三个捻匠花四五天的时间才能捻好。
  从入行到现在,李锡海亲眼见证了捻匠这个行业的兴衰。“那时候船多,捻匠也多,木船几乎家家都有,就像现在修车一样,船也得经常修。”回想起当年的情景,李锡海仍然津津乐道。但如今,随着大船逐步替代了木头舢板,再加上年轻人都不愿意干捻匠这个活,捻匠这一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。目前,捻匠人均年龄大多超过55岁,这一老手艺的延续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。
  捻匠的历史,是一份刻骨铭心的记忆,一股割舍不断的乡愁。他们身上那种精益求精、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,诠释了一个时代的责任和担当。“时代在变,但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,发扬光大。”李锡海的这番话,寄托了他和一众老捻匠人的美好愿望。
  毕竟,只要有海有船的地方,就应该有他们的身影。